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88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09-09 11:28

  【编者按】苏庆亮,男,中共党员,1970年4月出生,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岱岳区天平街道办事处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先后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使苏庆亮积劳成疾, 2016年7月24日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享年46岁。苏庆亮同志一生信念坚定、一心为公,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真心真意地为集体为贫困群众干实事谋福祉;他担当实干、奋发有为,长期扎根基层扶贫一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中,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工作;他严于律己、清廉正派,干干净净而来,清清白白而去,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彰显共产党的先进本色,是新时期扶贫干部的杰出代表,是共产党员的先进典范。现将苏庆亮的事迹刊发,全省各级扶贫干部要将其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迅速掀起学习苏庆亮同志的热潮,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泰山脚下铸丰碑

  ——追记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

  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

  24岁,他放弃乡镇机关工作,成为大陡山村带头人;

  21年,他扎根基层,把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变成了富裕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

  142天,他在从事专职扶贫工作的短暂时间内,跑遍全区所有的贫困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赤诚赢得民心,一心一意扑在扶贫开发事业上;

  46岁,他匆匆走完了生命的里程,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扎根扶贫一线服务贫困群众的动人篇章。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

  扎根桑梓

  1988年职高毕业后苏庆亮回村担任团支部书记,由于工作出色,1991年调入天平店乡担任乡团委副书记、党政办副主任,20岁出头的年纪,肯吃苦、有能力,领导看重,同事支持,是大家公认的、有前途的好“苗子”。

  就在苏庆亮安心乡镇工作、干得很红火的时候,1994年初,乡党委决定派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大陡山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差村,村集体负债近50万元,三年换了两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年年倒数第一,是乡镇党政领导的一块心病。虽然家人极力反对,自己心里也犹豫怕干不好,但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父老乡亲的期待,他毅然决定回到大陡山!“我是土生土长的大陡人,父老乡亲需要我,不管有多难,我都要挑起这副担子。”就这样,24岁的苏庆亮放弃了舒适的机关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挑起了支部书记重担,这一干就是15年,带领群众走上了治乱治穷致富的道路。

  2009年,苏庆亮以优异成绩考取全省统一组织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的乡镇公务员。接到报到通知后,他心里非常纠结。一边是体面而稳定的国家公务员,那是他年轻时的梦想,一边是撒遍他青春和汗水的大陡山,那里有盼望脱贫致富的父老乡亲,茶园正在扩大规模,发展项目刚刚起步,接班人还没有培养成熟,大陡山村集体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村民群众听到消息后极力挽留,希望他继续带大家向前奔。甚至推选了十几名代表到办事处“上访请愿”。“群众这么信任我,村里发展还需要我,这个时候说什么也不能一走了之。”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经过区、街两级协调,苏庆亮最终留了下来,继续带领群众干。

  由于工作突出,2011年11月乡镇换届时,他被选拔为天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面对又一次返回机关工作的机会,他心里放不下的仍然是大陡山村的发展,再次向组织提出了留村任职的申请。

  青山无悔

  上任伊始,面对穷乡僻壤,荒山秃岭,苏庆亮向党员群众立下铮铮誓言 “只要能让大陡山富起来,就是搭上这条命,我也心甘情愿” 。

  “大陡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为了找到好的发展路子,他尝试过套种菠菜,结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买推土机搞工程,也赔了本。面对失败,苏庆亮没有服输,不断寻找新的致富路子,带着党员和群众代表到莱芜房干、浙江滕头、江阴华西等地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确定了集体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把1800亩荒山变成花果山,建成全村的“绿色银行”。他先后十几次到南方学习考察茶叶种植,无数次邀请林科院专家来村指导,掌握了全套“南茶北种”技术,带领群众发展起有机茶园600多亩,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茶园1500多亩。

  20多年来,苏庆亮带领党员群众绿化荒山、发展苗圃、种植茶园、开发乡村旅游,克服一个个困难,建设起一个个集体项目,茶厂、砖厂、旅游接待中心、青少年拓展训练中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大陡山成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到2015年底,村集体总资产达到1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村里建起高标准的幼儿园、小学、文化大院,孩子免费入学还有补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免费加入“银龄工程”、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农保,在医保报销的基础上,村里再补贴35%的药费,另外还为每名老年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补助金;村里免费开通进城的公交车;全省第一个农广校村级教学点在大陡山开班,群众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拿到中专文凭。走进大陡山村,松柏簇拥、瓜果飘香,昔日的“穷陡山”、“荒陡山”变成了今天的“金陡山”、“绿陡山”,村集体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为民情怀

  “我是共产党员,有困难我来办”,这是苏庆亮对全体村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苏庆亮满腔热忱关心百姓疾苦,把群众当做亲人,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记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

  贫困户耿继翠的孙女查出患有脑瘤,需要住院手术治疗,他多次到济南帮着协调。痊愈出院后,耿继翠领着孙女来到苏庆亮家,一定要让孙女记住这位大恩人。

  张德海是村里的独门独姓,身体常年有病,两个孩子年幼,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苏庆亮一直牵挂着他家的生活,帮助翻修了旧房子,还定期资助两个孩子上学。

  霍守平的孙子呛了气管,他饭顾不上吃,亲自送到医院帮忙挂号找专家,和家属一起守在手术室外,直到孩子脱离危险;苏珠广的老伴车祸截肢,他一趟趟地跑相关部门,帮助申请大病保险救助;刘光荣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不够,他就自己掏出500块钱……

  浇地难是大陡山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村里最头疼的难题。经过多方研究探讨,需要在南山修建一座扬水站引水上山,苏庆亮一年到头没黑没白盯在工地上,工程竣工前的关键时期,爱人住院生孩子,他硬是没回去看一眼,等扬水站建好了,孩子也已经出生三天。

  “干工作就要有一不争二。”苏庆亮对自己、对工作的标准要求非常高,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标准,就自责不已。一遇到难题疙瘩解不开,就夜不能寐,常常凌晨两三点钟找来村干部商量。长期超负荷、透支式的工作状态,让他积劳成疾,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神经性耳聋。近几年,他总是随身带着药片,实在撑不住了才到医院住上几天,却常常为了村里的事,拔下针头就走,医生都说“你这是要工作不要命啊!”苏庆亮把全部的心血、精力和感情,奉献给了大陡山的父老乡亲,他常说“说一千道一万,让群众幸福满意是关键。”

  心系扶贫

  2016年3月4日,是苏庆亮同志到区扶贫办报到的日子。为了更好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把大陡山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推广到全区,区里任命苏庆亮担任扶贫办公室副主任。上午区委宣布了任命,下午他就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我和老百姓感情深,愿意干一辈子扶贫”,在与同事的见面会上,他饱含深情地说。

  为了绘制扶贫工作地图,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苏庆亮带领有关人员3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区17个乡镇的82个贫困村。每天他都去的很早,如饥似渴的研究扶贫政策和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措施,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勤勤恳恳奋战在扶贫一线,他的两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干的扶贫工作。为了筹备全区扶贫工作现场会,他加班加点,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冒着大雨驱车40多公里到良庄镇协调指导安排现场,直到晚上9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苏庆亮进村入户走访,在没有公车的情况下,他开着自己的车到各村调研,不论远近,事必躬亲,与村干部坐下来商量商量发展思路,与贫困户手拉手地谈谈心。大家都说苏主任没架子,能和老百姓坐到一起,啦到一块,说到大家心里去。角峪镇泉上村是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81户,贫困人口117人,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匮乏,村级带动致富能力弱,村干部畏难发愁。苏庆亮先后跑了三四趟,主动坐下来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一起商讨村级发展路子,研究扶贫产业项目和贫困群众脱贫措施,制定乡村发展规划,确定流转土地发展大棚葡萄、大棚草莓等特色种植,利用古迹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通过协调成功引进企业1200万元资金,用以建设华严寺民俗观光旅游区和芦湖泉韵农家馆。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身体每况愈下,有时候说着话他的耳朵突然听不见了,有时候开着车就头晕眼花。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每天还在微信中定期更新扶贫工作信息,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发了2条和扶贫有关的信息。在医院住院期间,苏庆亮一直牵挂着自己分管的工作,每天打十几个电话,和同事们交流情况安排工作。对前来看望的同志,他问得最多的还是扶贫工作推进的怎么样了,还需要他做些什么。

  两袖清风

  苏庆亮为大陡山村创造了亿万资产,带领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而自己的家里还不如普通村民富裕。至今,一家三代六口人还住在村内的平房里,院子像个走廊,面积不足10平米,屋子里没有装修,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有的只是他满墙的奖状、与各级领导的合影和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

  工作21年来,他没收过群众的一瓶酒、一包烟,有时帮群众办了事,人家给他送箱酒、拿条烟,放下就走,每次他都再让家人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以前,苏庆亮喜欢喝茶,但自从村里有了茶园,他就戒了茶,有人问他,他解释说,“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喝,就是怕别人说自己沾集体的光,影响村干部形象。”别看村里富了,可苏庆亮一直很“抠门”。2013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300多万元,他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茶叶加工设备,总是到小饭馆吃点面条,为的就是多给村集体省点钱。

  “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我也到不了今天,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对得住老少爷们了!但我对不住家人。” 苏庆亮结婚时,因为条件所限,小两口没有拍上一张婚纱照。这些年,每到结婚纪念日,妻子就问他,“哪天你能抽点空,咱俩也补上一张婚纱照吧?”他总说,“忙过这阵子吧。”没想到,这个再简单不过的愿望却成了永远的遗憾。上大三的女儿,从来没和父亲一起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儿子已经上初中了,他也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父母年事已高,母亲因糖尿病导致失明,作为独子,很少有时间陪在父母身旁照顾,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大陡山村。

  “大山之子,忠魂永在;公仆情怀,光耀岱岳。”苏庆亮走了,带走了人们对他不尽的追思,却留给我们一位新时期共产党员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拼搏精神,一位优秀扶贫干部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巍巍泰山脚下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泰安市扶贫办)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