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91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11-02 09:59

【经验交流】

德州市探索三种扶贫新模式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德州市充分利用农业大市的基础优势,切实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突出作用,倡树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的理念,力促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批扶贫新模式,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是以产业项目为依托的合作扶贫模式。强化科技创新,与大公司开展扶贫项目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高端产业项目,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禹城市与华大基因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当地建设“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鱼精准扶贫项目”,主要建设华大水产研究院德州高新区分院、环渤海区域验证与推广中心(50个集装箱)、1000箱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系统(一期200箱、二期300箱、三期500箱)等,实现全季节养殖,建构机械制造、鱼产品加工、饲料、养殖、技术输出与服务等全新产业链。每套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系统价格在15—18万元,每个集装箱年可养殖2造(次),单箱年收入约为21万元,除去饲料费、液氧费、人工费和折旧费等成本外,每箱纯利润达8.5万元,平均约1.5年可收回成本。项目一期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200个集装箱的养殖基地,年可分红800万元,能使4000余人脱贫。

  二是以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循环扶贫模式。当下,依靠原有单户扶贫打“抗生素”、单项资金撒芝麻盐的“单打独斗”扶贫方式已行不通,唯有“联合发力”整合扶贫资金建立扶贫产业园,探索合力推进“循环扶贫”模式,共同带动贫困户快速脱贫。武城县李家户镇整合8个连片的省级贫困村的资源,将174万元专项扶贫资金集中定向投于扶贫产业园建设。该园采用周期制管理模式,彻底解决原来“扶贫—脱贫—返贫”的问题。主要方式为:小组互助,循环到户。根据各村贫困户数量,动员3至6户贫困户自愿组成互助组,自行确定入园顺序,每年一户,循环推进、梯次脱贫。次年,贫困户利用种菜收益和所学技术回村继续发展,组内第二户再进入产业园,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流转出土地260亩,建设4*50米的小拱棚514个,每年容纳85户贫困户入园发展,平均每户种植6个棚2.5亩。首批入园的85户贫困户,户均年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全链扶贫模式。德州市充分发挥本地企业优势,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帮助贫困户发展市场前景好、资金投入少、产出收益高的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庆云县尚堂镇山东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为主的高科技现代农业公司,有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可对贫困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并且全程帮助贫困户建棚、销售,只要贫困户具备劳动能力,就可以掌握种植技术,加入到致富队伍中。该镇与沃森公司合作,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各贫困村成立合作社,合作社与沃森公司合作建设高标准铁皮石斛种植大棚,作为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发项目。项目资金采取合作社与公司共同投入的方式,以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大棚棚体和种植设施建设资金,大棚的附属设施建设、生产投入等部分由沃森公司负担。目前,各贫困村与沃森合作建设的铁皮石斛大棚,每年受益约5万元,2年内可实现贫困户全部增收脱贫。(德州市扶贫办)

  东营市大力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

  东营市着力打造“下派帮扶”这一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一套以“建强一个班子、选好一条路子、解决一批难题、完善一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作法,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全市第一书记向60个省定贫困村协调投入资金、物资折合2187.7万元,实施脱贫项目103个,预计实现帮扶村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400余元。

  一、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核心,建强村班子,为贫困群众选好“领路人”。一是抓带头人队伍建设,提升脱贫攻坚本领。按照脱贫攻坚需要,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班子履职情况逐村进行分析研判,对不能胜任的坚决予以调整。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注意在脱贫攻坚中发现人才,选拔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发展有本事的优秀党员进班子。共帮助调整村“两委”成员62名,发展党员163名。二是抓党员素质提升,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困难群众脱贫,组织党员开展承诺践诺、结对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贡献,党员共结对联系困难户3395户。三是抓过硬支部建设,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扎实推进帮扶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把“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有53个帮扶村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龙头举措,选准致富路子,让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一是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转型升级,通过农业提质增效脱贫一批。综合考虑帮扶村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等情况,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培育优质高效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培育建设农业产业园区15个,建设蔬菜、水果等种植大棚625个,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3100多元。二是挖掘特色资源,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大力引导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光伏电站等3大新兴扶贫产业,一年来, 47个帮扶村实施了电商、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25个帮扶村实施了光伏扶贫项目,安装光伏发电装置1949千瓦。三是开展农民培训,传授劳动技能,通过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围绕贫困群众需求,重点开展电工、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创业致富,并对通过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建立推荐就业人才信息库,为贫困群众和用工单位搭建供需平台。驻河口区下派工作队与人社部门联合,组织1000多名帮扶村群众参加“春风送暖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00多人。四是统筹整合资源,实施区域帮扶,通过辐射带动脱贫一批。着眼于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积极探索实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化帮扶项目,扩大扶贫开发受益面。驻东营区下派工作队争取省财政乡村连片治理项目,重点打造城郊休闲观光农业,惠及10个帮扶村,为省定贫困线以下的42户84口人脱贫找到了路子。一年来,共实施区域帮扶项目98个,投入资金、物资折合1.07亿元,辐射带动693个村的43.12万名群众受益。

  三、坚持把基础设施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着力打破城乡壁垒,为贫困群众扫清“绊脚石”。一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群众生活舒心。以全市乡村文明建设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一年来,共计为帮扶村硬化道路305公里,修建排水沟238公里,为105个村实施了电网改造,为42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为53个村改建了自来水。二是推进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让贫困群众致富省心。积极争取基本农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帮扶村生产条件。市气象局下派帮扶第一书记协调资金300万元修建水库,解决了帮扶的省定贫困村及周边村庄一万多亩农田多年来缺水的老大难问题。一年来,共整理土地6.24万亩,整修沟渠427公里。三是着力帮扶弱势群众,让贫困群众遇事安心。巩固提升“联户帮困”工作成效,组织派出单位党员与帮扶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认穷亲”,广泛开展“送政策、送项目、献爱心”活动。一年来,共开展各类走访慰问活动2600多次,累计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近万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346件。

  四、坚持把健全机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统筹整合资源,让贫困群众背依“硬靠山”。一是健全联动机制,实现服务支撑系统化。市县两级均成立干部下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统一选派方式、统一目标任务、统一管理服务要求上下联动推进帮扶村脱贫攻坚工作。强化派出单位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主体责任,督促派出单位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发挥好指挥部、协调部、保障部的作用,为第一书记提供服务支持。2016年市财政为每个市直帮扶村专项列支8万元扶持资金,同时为每个省定贫困村配套3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各县区按照市里标准进行配套。二是完善管理措施,实现工作运行规范化。在各县区设立下派工作队,选派市直优秀副县级干部担任队长,并挂任所在县区党委常委,负责下派帮扶工作的管理推进;在重点帮扶乡镇各遴选1名市直第一书记挂职乡镇党委副书记,分片负责帮扶工作协调推进,并健全各项管理运行制度,定期开展例会交流、学习培训、观摩评比等活动,对帮扶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三是从严考评问责,实现压力传导责任化。驻县区下派工作队队长兼任所在县区精准脱贫工作督导组组长,对县区精准脱贫工作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将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对派出单位年度专项督查的考核内容,实行重点考核评价。自2013年起,将下派帮扶工作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赋予3%的考核分值,建立起靠制度推动落实的责任体系。(东营市扶贫办)

  蒙阴县岱崮镇发展生态旅游脱贫

  岱崮镇位于蒙阴县东北部,辖34个行政村,5.3万口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8户1866人。近年来,岱崮镇凭借独特地貌和生态优势,做活崮乡旅游这篇大文章,把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紧密联接,创新方式方法,实现贫困户与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各类平台、各种组织绑定绑牢,扶持链条不断裂、收益不衰减,脱贫措施常态长效可持续,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一条绿色脱贫致富路。

  共建共享,基础条件和环境面貌得提升。去年以来,以世界地质公园和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载体,大力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提升项目,岱崮镇和东蒙集团岱崮地貌旅游开发公司累计投资12.8亿元,实施了镇村、道路、水系等全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长7.9公里的梓河旅游道路和25.3公里的镇村公交环线建设,修建改造村庄生产道路80公里,完成危房改造500间,建设了一批集生态采摘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大提升了旅游发展和群众生产居住环境,实现了共建共享的“双赢”效益。

  吸纳就业,贫困群众景区务工领薪水。岱崮地貌旅游开发公司与大崮村、笊篱坪村、柳树头村、坡里村等10个村实行结对帮扶,在军工小镇和岱崮小镇等旅游项目建设中,优先聘用贫困群众参与项目施工;大崮村12处主题农家乐,吸纳12名贫困群众从事择菜、洗菜、卫生保洁、餐厅服务等工作;岱崮镇优先录用15名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从事保洁员、护林员、养路员等公共服务岗位,每人每年增加7000元工资收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已为当地群众创造了100余个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自主经营得收益。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服务链条上,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增强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以金崮园家庭农场、大崮农事体验区、柳树头中草药种植基地为引领,带动了82户贫困户参与旅游观光种植;以柳树头中华蜜蜂养殖园、老龙头渔业园为带动,新发展138户贫困户参与养蜂、养兔、养羊、养鱼等特色养殖。以大崮老酒坊、“岱崮刘大娘”小杂粮加工为样板,辐射带动58户贫困户参与桃木、柳编工艺品,粗布床单和小杂粮加工,传统副食、酿酒等旅游特色商品生产加工;在客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公家庄、十字涧、岱崮、先头峪、大崮、坡里等村设置了6处“爱心摊点”提供销售平台;在梨淹沟、大崮、殷家洼、五里沟村建设电子商务中心4处,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农特产品带动56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在旅游道路沿线建设13处果品采摘园,带动16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

  股份合作,入股经营折股量化分红利。山区变景区、家园变乐园,崮乡贫困群众获得了参与合作经营的机会。他们以土地、民宿老宅、小额扶贫信贷等形式入股到旅游企业或合作社,取得折股量化分红收益。22户贫困户将土地入股到岱崮地貌景区,每亩土地每年分红1200元。大崮村王焕民、王焕中等2户贫困户将自家老宅折股到大崮民俗旅游合作社“大崮小院”特色旅游项目,合作社出资20万元,配置各类生产设备和生活用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果酒酿酒坊和乡村农家乐,每年获得财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7000元。591户贫困户以小额扶贫信贷融资入股岱崮地貌旅游公司、大崮丰溢蓝莓专业合作社等旅游产业经营主体,户均年收益3000元。同时,这个镇积极创新旅游扶贫形式,山东经广电台积极参与和岱崮地貌景区、县农行等单位合作,建立了30亩“经广爱心桃园”,为无劳动能力的73户贫困家庭募集了每户每年500元的帮扶基金。(蒙阴县扶贫办)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