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第93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6-11-02 10:40

【经验交流】

菏泽市创新思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菏泽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截至2015年底,全市仍有省标以下贫困人口91.4万人,占全省的37.7%。今年以来,该市进一步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建立健全双向承诺机制。首先,突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主体地位的承诺。贫困村、贫困户主动承诺积极配合帮扶单位、帮扶人搞好增收项目发展,保证脱贫后及时退出,如未能实现承诺自愿退还帮扶资金及物质,推动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成武县九女集镇河里王村支部书记王满义签订承诺书后对本村党员说:“我们要抓紧想办法发展经济,否则别人看不起咱”,今年初该村发展冬暖式大棚55个,实现村集体收入5.2万元;30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2100元。其次,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帮扶主体的承诺。大幅增加脱贫攻坚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制定督导考核问责办法,健全完善帮扶机制,推动帮扶单位和个人由“要我帮扶”向“我要帮扶”转变。目前,市、县(区)887个单位与1199个贫困村、7.9万名干部与39.5万贫困户签订了精准扶贫双向承诺书。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全市“两代表一委员”8796人、企业家951人、爱心人士913人,分别结对帮扶贫困群众72667人、58676人、6360人。

  二、大力推进就业扶贫点建设。采取财政补助+联村单位自筹方式,支持各级各部门和企业、个人在村里建设就业扶贫点,引进电子产品加工、玩具加工等产业,推动发制品、户外休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就业扶贫点设立加工点,促进“产业+电商”互助式发展,吸纳贫困群众就业。鄄城县国税局投资12万元,在古泉街道办事处梁庄村援建一处就业扶贫点,引进尚百丽户外家具公司作为生产加工点,82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就业扶贫点生产加工的产品从3大门类、42种发展到8大门类、81种,保证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人人有岗位、四季有活干。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就业扶贫点给予岗位补贴,减免部分租金,适当补助水电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解决融资难题,确保就业扶贫点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就业扶贫点1562个,有314个单位、385家企业参与援建,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1327人。

  三、因地制宜探索扶贫模式。一是把教育、住房、医疗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抓手。1—7月份,完成投资11.8亿元实施贫困村学校“全面改薄”,筹集财政和社会资金共8460.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7033人。对贫困户适度提高补助比例,改造贫困户危房5650户。今年8月牡丹区投入财政资金900万元,在全省率先为该区82197名农村贫困人口购买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二是把财政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力量。今年市级安排专项扶贫资金8000万元,比2015年翻了两番。设立小额贷款担保、特色产业和公益事业三项扶贫基金,每项基金规模5亿元。今年以来,全市获批扶贫再贷款授信额度53.35亿元,占全省的49.71%,目前已发放“富民农户贷”、“生产贷”15755.3万元,带动4962户贫困户脱贫。三是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支撑。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897个,已建成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832个,扶持带动13.8万贫困户脱贫。四是把电商扶贫作为有基础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措施。通过送技术、送设备、送服务,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贷支持,扶持563个贫困村开展农村电商,带动1.4万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五是把社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后援。动员“义务人”参与社会托管促脱贫,实行一个企业托管一个村、一名社会能人托管1-5名贫困户,逐户明确托管措施和脱贫时限。动员“爱心人”参与公益捐助促脱贫,目前捐钱捐物达到6638万元。动员“家庭人”尽赡养义务促双亲脱贫,号召每个有能力的公民每月给予老人不低于300元生活补贴(菏泽市扶贫办)

济宁市实施医保精准扶贫攻坚行动

  济宁市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4%,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与重点。为此,济宁市出台了《关于济宁市居民医疗保险精准扶贫的意见》,并制定了具体推进落实方案,组织实施了全员参保、门诊医保、待遇提升三大医保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坚持全员覆盖、动态管理。为让所有扶贫对象都能享受医保扶持,实施了全员参保扶贫攻坚行动,努力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将扶贫对象全部纳入覆盖范围,为确保不落一人、不漏一个,组织各县市区将扶贫对象名单与居民医保参保信息逐一进行对照,对筛查出的1042名未参加居民医保的扶贫对象,由村委会和乡镇人社所为其办理参保登记,经县级经办机构审核后,录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确保政府补助全部到位,市政府《意见》规定,扶贫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同级财政部门统一申报、给予全额补助,为1.8万名已缴费扶贫对象返还政府补助资金252万元;确保准入退出渠道畅通,对已脱贫的扶贫对象,经县市区扶贫办确认后,由当地社保经办机构在信息系统中注销标识,不再享受医保扶贫政策;新增的因病致贫农户,经县市区扶贫办确认后,由县级社保经办机构在社保信息系统中及时标识,及时纳入医保扶持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

  二、完善慢性病鉴定制度,减轻门诊看病负担。患有慢性病的扶贫对象常年在门诊看病拿药,门诊医疗费支出较大、负担较重。针对这种情况,完善了慢性病鉴定制度,将47种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一是增加鉴定次数。门诊慢性病集中鉴定由原来每年2次增加到4次,一季度集中鉴定一次,恶性肿瘤患者等7种甲类疾病可随时鉴定。二是开展上门鉴定。对病情较重或行动不便的,组织专家到扶贫对象家中进行现场鉴定。三是规范定点治疗。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扶贫对象就近定点开展慢性病治疗,既方便了扶贫对象看病,也降低了个人经济负担。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告知扶贫对象哪些疾病属于慢性病种以及申报的程序和需要提供的材料,将鉴定时间、地点通过乡镇人社所提前通知申报人员,让扶贫对象及时参加鉴定。目前已有7280名扶贫对象鉴定为门诊慢性病,享受到不住院也能报销医疗费的待遇。

  三、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全面提升待遇水平。从门诊到住院、从基本医保到大病保险,推出了“三降低、四提高”医疗保险精准扶贫政策。“三降低”,即降低慢性病门诊、住院和大病保险起付标准:经鉴定为慢性病的扶贫对象,门诊就医报销起付标准由500元降为200元;扶贫对象在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由原来的200元、500元、1000元分别降为100元、300元、500元;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在省规定降低50%的基础上,全面取消了扶贫对象的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四提高”,即提高慢性病、住院、大病保险医疗费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慢性病甲类病种报销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到80%、乙类病种由原来的60%提高到70%;在一、二、三级医院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由原来的80%、70%、55%分别提高到90%、80%、65%;大病保险每段报销比例提高5%;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自2016年3月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有3367名慢性病人发生医疗费1400万元,报销1210万元、报销比例达到86.4%;7505人发生住院医疗费5920万元,报销4779万元、报销比例达到80.7%。(济宁市扶贫办)

【工作简讯】

  寒亭区“技能培训”精准扶贫。创新培训方式,加大精准培训力度,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学习技能的农村贫困人口免费培训,实现“愿培尽培”。一是摸清底子,精准识别培训对象。依托各街道社保办开展调查摸底,掌握辖区内贫困劳动力数量、分布等情况,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及培训愿望等信息,建立贫困家庭就业台账,据统计,目前年龄在20岁至60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34人。二是制定计划,差异化组织培训。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扶贫对象培训需求、居住地、闲暇时间段等因素,从方便群众、方便教学的角度出发,分阶段、分批次、分产业、分需求制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内容、安排培训班次,力争做到因村因户、因人因需科学施教,田间地头、村委大院、小班教学精准实施。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10余人。三是与企业合作,引导贫困人口更快就业。引入潍坊创业大学寒亭分校,对有意创业的贫困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把电商微商培训作为创业模式重点培训。引入潍坊慧三浓职业培训学校,对贫困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特色农业培训,对贫困村进行一村一业的引导,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收入。引入潍坊佳艺职业培训学校,对女性贫困人员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和手工艺品制作培训,产品对接旅游市场进行销售,对优秀学员可直接到潍坊佳益家政公司就业。合作企业先后免费为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农业科技、手工制作、网络销售等业务服务30余次,服务贫困人口1150人。(潍坊市扶贫办)

  省国土资源厅精准发力助推扶贫。一是单列20%的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资金用于扶贫工作。会同省财政厅专列资金,帮扶6805个省定贫困村(不包括青岛),用于提升改善贫困村耕地质量,促进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单列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省定贫困村多的东平县等12个县开展土地整治试点示范扶贫、脱贫项目,探索扶贫、脱贫新路径。二是指导帮助相关地市调整安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今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先后3次组成调研组,分别到泰安、济南、临沂市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调研工作。8月份,联合省发改委到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指导部分安置区选择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县(区),利用国家部署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时机,抓紧制订调整方案一并解决。目前已完成东平县接山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调整安置区面积19.67亩,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积极落实搬迁安置区项目用地工作。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摸底情况,省国土资源厅创新安置区用地保障方式,指导各地利用增减挂钩试点政策解决安置区用地问题。截止8月份,已批复东平、费县、沂水等3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项目6个,批复安置区用地329亩,可搬迁人口2562户,77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1户,1404人。目前,正组织审查沂南县铜井镇独山村、龙泉村,沂水县诸葛镇会仙院村、上胡同峪村增减挂钩项目材料,解决4个安置社区140.1亩用地,可搬迁安置578户、1591人。(省国土资源厅)

  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建立精准扶贫识别统计制度。一是在调查环节引入识别制度,逐笔分析业务的扶贫属性。针对贫困人口分散、致贫原因多样等特点,所有业务调查时,都要分析项目是否具有扶贫效应,并作出明确的结论,识别是否为扶贫业务。在调查报告中专门增加扶贫效果章节,详细分析项目所在区域有多少贫困人口,项目实施是否具有扶贫带动作用,通过什么方式惠及贫困人口,惠及多少贫困人口,能为贫困人口带来多少收益等。二是建立扶贫成效台账,精准做好扶贫成效的统计。立足于国定标准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及时准确统计各项扶贫效果,增强精准度、可信度和说服力。逐项目、逐企业建立台账。设计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脱贫攻坚成效台账》,将所有扶贫业务都统计在内,详细记载企业名称、贷款额度、用途,项目名称、项目类型,项目区域所在县、乡、村,惠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及带动方式等。从县支行开始自下而上分条线上报,由省行按月汇总。同时,加强对扶贫台账的审核,实行“三验证”。与调查报告验证,查看台账数据与调查报告描述是否一致;实地走访验证,通过走村入户等形式,验证项目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到地方扶贫部门验证,扶贫成效数据需取得扶贫办的认可,定期盖章确认,留存好有据可依的基础资料,努力取得可核查、可验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扶贫成效。2016年上半年,全省农发行共计投放扶贫资金2165805万元,支持162个企业(项目),涉及15个地市,64个县区,惠及贫困人口238092户,647047 人。(农发行山东省分行)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