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37期(总第174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4-27 10:58

  【经验交流

   

  烟台市实施“五个三”工程推进就业扶贫

   

  烟台市以就业扶贫为中心,实施“五个三”工程,对内统筹实施、狠抓落实,对外强化协作、注重实效,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烟台市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人口194人,已转移就业162

  一、坚持“三结合”,建立“阶梯性”扶贫机制。一是市里抓推进。就业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烟台市迅速行动,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负责辖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推进。二是区县抓实施。全市1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全部成立就业扶贫工作室,专人专责,解决了就业扶贫“谁来扶”的问题。三是乡镇抓落实。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成立就业扶贫工作站,加强乡镇、村居队伍建设,强化一线力量,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贫困群众实际需求,对症下药、分类施治,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落到实处。

  二、畅通“三渠道”,推进“多样性”扶贫行动。一是做好就业转移扶贫。一方面,对“拟就业”的贫困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结对帮扶四类就业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村企对接,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扶贫车间”,将辅助工序向农村延伸,既解决了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又为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创造了条件。二是做好创业助推活动。对“拟创业”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指导、项目推荐、融资支持、创业培训四类创业服务;加强配套政策服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租赁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变“就业1人”为“创业1人带动多人就业”三是做好技能提升服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加大培训力度,鼓励贫困户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引导贫困户通过一技之长脱贫致富,使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三、实现“三前移”,拉开“区域性”扶贫框架。一是招聘前移。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远程视频招聘洽谈等形式,将就业岗位送到贫困人员家门口。二是企业前移。对创建扶贫车间、加工店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办厂和实施生产加工项目分包,带动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三是培训前移。支持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加强专业、师资建设,提高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能力,对扶贫地提供的贫困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技能培训帮扶。

  四、落实“三优先”,创新“针对性”扶贫模式。一是定向岗位优先。定向收集安排适合贫困人员的岗位,遴选一批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合的企业作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定向招收贫困人员。二是提供岗位优先。要求凡是在有扶贫任务的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要优先吸纳当地贫困人员就业。烟台龙口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定期到扶贫地举办现场招聘活动,并积极帮助招聘员工解决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等现实问题,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三是输出岗位优先。市人力资源公司优先推荐贫困人员外出就业。山东德衡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在扶贫协作市德州市建立分公司,针对有外出务工需求的劳动力优先推介,安排输出。

  五、注重“三紧密”,完善“保障性”扶贫措施。一是机构紧密。充分发挥基层平台作用,指定专门“联络员”,组织基层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行对接交流,多渠道拓宽扶贫领域。二是信息紧密。市内扶贫,建立就业精准扶贫大数据库,下设“贫困人员库”“服务人员库”“岗位信息库”“培训信息库”“创业资源库”等多个子数据库,信息数据覆盖就业扶贫工作全过程、全要素;对外扶贫协作,在烟台就业网开辟就业扶贫板块,整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定期传递资源信息和岗位信息,方便德州市求职人员即时查询。三是跟踪紧密。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思想引导+政策套餐+后续跟踪”,加强贫困人口就业后的后续服务工作,督导用人单位企业依法用工,协调解决贫困人口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维护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烟台市扶贫办)

   

   

  莘县推进移风易俗  为贫困群众“减负”

   

  近年来,农村庆祝民俗、婚丧嫁娶讲排场、挣面子的现象越发严重,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使刚脱贫群众遭遇返贫的境地,背上沉重债务,成为群众脱贫进程中的“隐形”阻力。以莘县古城镇为例,在未推行文明婚丧之前,农村丧事一般花费2万元左右;喜事主要是彩礼,农村彩礼一般在6-10万元之间。全镇现有贫困户581户,有12户属于“因婚致贫”,占比2%。针对这种现象,莘县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推手,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2016年在全县范围开展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贫困村,吹到千家万户。

  一、抓思想,“去贫先去愚”。为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节俭脱贫,开展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主题宣传活动,架好连接社会文明风气的桥梁。县委成立专门宣传领导小组,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特别是5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开展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的宣传,鼓励以集体婚礼等方式办理婚事,杜绝高额聘礼、互相攀比等陈俗陋习。倡导厚养薄葬,简化治丧仪式,缩小治丧规模,做好脱贫“减法”。全县累计印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议书3万余份,镇(街)出动宣传车28辆,连续在全县各村宣传10余天;制作宣传标语1436幅,村两委干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入户宣传3万余户。如今,全县“婚事新办、丧事俭办”之风深入人心,丧事成本从以往的2万多元降到5000元左右,婚礼费用也大大减少,减轻了农民群众经济负担,改变了过去贫困群众因愚致贫、因铺张浪费返贫等状况。

  二、抓制度,“猛药去沉疴”。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堵住相互攀比的“口子”,刹住高额彩礼、因婚致贫、大操大办等歪风邪气。一是列为“一把手”工程。将移风易俗活动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目标考核,要求镇(街)坚决遏制索要高额彩礼、滥杀牲口等不良风气,巩固社会发展及脱贫攻坚成果。定期分组督查移风易俗巩固落实情况,开展暗访活动,对婚丧情况暗访36例,及时劝阻制止2例。二是建立一套长效管用的制度。移风易俗活动开局难、易反复,需要常抓不懈。为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扶贫、宣传、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同时,建立了移风易俗宣传、满意度调查、媒体曝光等约束机制,对索要高价彩礼、婚丧事大操大办的予以曝光。三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坚持公开公正、依法依规推选”原则,全县所有行政村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红白喜事由红白理事会一手操办,统一标准,并现场监督,凡不按村规民约规定办理的,红白理事会拒绝提供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全县不使用棺材的村庄达到170多个,酒席改为“一碗端”的村庄达到830个;响器乐班基本绝迹;泡沫纸扎基本取消;路祭、顶墓祭等繁文缛节越来越少,贫困群众有更多时间鼓足干劲、发展生产,为脱贫攻坚积攒本钱。

  三、抓关键,“党员带头转”。“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群体,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县主管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婚丧文明的一封信》,发放到每名党员干部手中。镇街、村居党员干部全部签订文明婚丧承诺书,落实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报告制度,不允许任何党员干部对违规殡葬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包庇纵容,从而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社风的改变。同时,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镇(街)妇联主任、村计生主任等党员干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争当节俭标兵”等评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勤俭节约,甩掉背上的“人情枷锁”,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文明婚俗新风,从而达到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作用。(聊城市扶贫办)

   

  【工作简讯

   

  省统计局圆满完成全省贫困标准测算工作。为做好贫困标准测算工作,省统计局以发挥统计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树立精准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圆满完成2016年省定贫困标准测算工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本着与国家扶贫标准测算方法相衔接的原则,省统计局早谋划、快行动,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基于农村贫困人口CPI的年度贫困标准更新方法,在2016年国家贫困标准公布后,根据我省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及农村贫困人口面对的物价水平,反复测算验证,并将测算结果分别与国家贫困标准、东部六省贫困标准进行对比。同时,与省民政厅沟通了解我省2016年底17市低保标准情况。综合以上因素,最终测算出2016年省定贫困标准为每人每年3509元。贫困标准的确定为我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及精准识别退出提供了参考,为全省脱贫考核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省统计局)

编辑:沈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