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52期(总第189期)

来源: 政策调研组 2017-06-23 12:25

经验交流

 

泰安市坚持四个精准

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泰安市紧紧围绕贫开发工作大局,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夯实基层基础、服务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通过抓管理、重培养、抓扶持、严考核,有效发挥了驻村工作队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一、精准选派,培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突出实干选人、根据需求派人,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把骨干力量投向脱贫攻坚重点村,增强驻村帮扶战斗力。一是优中选优全覆盖。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原则,严把驻村帮扶人选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选拔优势力量、优秀人才优先投向省市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去年以来,省、市、县调整选派驻村工作队2496个(其中省级25个、市级203个、县级2268个),实现了213个省定贫困村和市级贫困村、弱涣散村全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组织保障。二是科技指导同派驻。联合市科技局实施科技指导员行动计划,从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58名林果、蔬菜、畜牧等领域专家人才作为驻村工作队成员,选派到107个市级驻村工作队驻在村担任科技指导员,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同派驻、同谋划、同考核。研究制定科技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选派条件、职责任务、考核办法等具体要求。三是成方连片抓重点。市级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村分布情况,每个县市区确定24个乡镇集中选派,每个乡镇明确一名第一书记担任联络员,负责做好本乡镇的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做好东平库区移民工作,专门为涉及移民避险解困一期工程的4个乡镇选派了挂职副书记,协助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和乡镇党委开展工作。

二、精准管理,促进驻村工作队作用发挥。制定《市派第二轮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落实党建责任、推动脱贫致富、提升治理水平、促进文明和谐和转变工作作风等五项职责任务,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健全市县乡三级协同化管理体系,市级层面从市直部门选拔6名政治素质过硬、熟悉基层工作、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县级干部到县市区挂职常委副县市区长,专门负责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服务。县级层面抽调专人成立第一书记工作办公室,明确组织部一名副部长靠上抓驻村帮扶工作的督导、管理和考核。成立第一书记临时党委,由挂职常委副县市区长任党委书记,县市区委组织部分工部长任党委副书记,乡镇挂职副书记任成员,督促调度市县驻村帮扶工作情况。乡镇层面明确挂职党委副书记为本乡镇驻村工作队联络员,每周主持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向临时党委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发挥纽带作用。2016年,市县乡召开驻村工作例会1163次,协调解决问题、困难1856件。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健全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初,组织驻村工作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乡镇、村(社区)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市县两级建立台账,定期进行调度。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年底通过村帮扶工作述职测评、乡镇(街道)党(工)委评价、考核组评价、现场观摩等形式综合确定考核成绩,任职期满后,对帮包村脱贫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评先树优和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表现差、群众认可度低、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坚决调换。

三、精准扶持,提高驻村帮扶实效。充分利用脱贫攻坚期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投放机遇,向贫困村重点倾斜,支持驻村工作队带领脱贫致富。一是整合帮扶资源。市委、市政府明确财税、农业、土地、科技、金融等5项帮扶政策,市级财政每年安排7400万元资金,县级财政同比落实,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增加至1亿元,新增部分优先投向符合条件的能够带动村集体增收的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重点向省市贫困村和第一书记村倾斜。去年以来,共审核确定1434个市级财政扶持项目,帮扶资金1.3亿元。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对经济薄弱村进行补助,用于保障村级运转、开展党员教育、兴办民生实事、建设公益事业。二是助推村级增收。围绕发展村集体增收项目这一关键,采取政策+市场的办法,设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目前基金规模3亿元,通过发放贷款、财政贴息的形式支持帮扶村发展增收项目,共计发放贷款8717.5万元,扶持项目35个;指导帮扶村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招商引资型等不同发展路径,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优环境、注入动力。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在落实好省派第一书记派驻村扶贫资金的基础上,参照省里做法,会同市财政局、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市派第一书记派驻村帮扶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每个省级贫困村2年内共安排30万元扶贫资金,市级贫困村每年每村安排不少于10万元的扶贫资金,县级财政同比落实,帮助贫困村集体及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精准服务,强化驻村帮扶工作保障。对驻村工作队坚持精准培训、精准保障、精准支持,为驻村帮扶工作创优环境、提供条件。一是强化培训提素质。将驻村工作队培训纳入全市党员干部集中培训计划,市里每年举办一次市派第一书记培训班,并组织各县市区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举办新任职市派第一书记培训班,组织市派第一书记到临沂党性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在山东农业大学连续举办3期市派第一书记派驻村村两委成员培训班,培训学员324人。组织市派第一书记到市委党校和苏州农干院,进行了专题培训。编印《强村固基工程文件汇编》《第一书记行业扶贫政策操作手册》等4本工具书,汇编基层党建、扶贫开发《学习读本》,印发给驻村工作队学习参考,引导他们做政策上的明白人二是提高待遇强保障。制定《关于规范完善市直选派第一书记有关待遇的通知》,每年按照1万元标准安排工作经费,并将生活补助由每月300元提高到500元;市县乡各级党委层层签订安全保障目标责任书,每年安排一次体检、办理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订阅一份刊物,对驻村工作队给予全面关爱。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一书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督促县乡村三级为驻村帮扶工作开展搞好服务。发挥宣传引导和典型带动作用,在泰安日报、泰安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凝心聚力、强村固基专栏,宣传报道优秀驻村帮扶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单位支持做后盾。坚持干部打前阵、部门当后盾,往返交通、通讯等费用由派出单位实报实销,保证第一书记轻装上阵;派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要听取一次汇报,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派驻村(社区)调研指导促进工作,尽可能帮助帮扶村出谋划策,寻找发展路子和项目,提供物资、技术等一系列帮扶。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原单位干部调整时优先考虑使用。(泰安市扶贫办

 

淄博市实施三大工程

统筹推进扶贫改革试验和脱贫巩固提升工作

 

今年以来,淄博坚持问题导向实施三大工程,深化扶贫改革试验,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进一步提高贫困村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满意度,确保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一、实施重大课题研究工程,深化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高标定位、超前谋划、创新突破、先行先试”的原则,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5个重大课题研究。一是研究两项制度衔接,探索实现“两线合一”对两项制度的标准、对象、信息、管理、政策等5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问题,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两线合一”,确保“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群众兜底全覆盖。二是研究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实现长效分红在资产保值增值、风险防范、贫困村贫困户收益最大化和长期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扶贫资产归属与收益分配问题,完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力争把淄博打造成全国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样板区”。三是要研究贫困村提升,探索实现持续发展。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班子建设、基础治理、发展能力6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贫困村提升问题,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贫困村稳定脱贫。四是研究城乡一体化扶贫,探索实现两个转变。在城乡扶贫、相对贫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统筹城乡一体化扶贫问题,实现由重点消除绝对贫困向减缓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转变,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典型经验。五是研究幸福指数提升,探索实现发展共享。帮扶方式、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解决特殊困难群体幸福指数提升问题,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堡垒,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课题研究分为项目启动、调研及形成报告、专家评审和示范推广4个阶段。目前,已进入专家形成报告阶段。

二、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增强贫困村发展能力

深入挖掘贫困村资源和优势,着力增强贫困村发展能力。一是实施产业扶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稳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整合利用涉农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发挥行业部门政策、信息、人才、技术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推广村社共建,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合作共赢,形成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经营收益的多元收入格局,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基本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平台、农民脱贫奔康有路子的长效机制。扩大互助资金扶贫试点村,完善村级金融扶贫体系,增加村集体发展资本。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农村五化提升工程、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程、社区服务中心改造工程、乡村旅游开发工程,实现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化、公共服务功能标准化、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化、长效管护机制标准化,全面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基层党建,提高带头人队伍能力水平。发挥第一书记作用,为派驻村谋划发展思路,引进产业项目,全面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和信心。抓住村两委换届选举有利契机,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予以全面整顿,选出愿意为群众服务、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全面提升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水平。五是推进农村社区,增强基础治理能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社区文化、四德、法治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城镇化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六是深化科技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采取政府买单、农民受训的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培训,提升贫困人口致富技能。积极打造“电商+扶贫车间”、“就业+创业”的芝麻开花就业扶贫驿站就业扶贫新模式,形成培训、就业、保障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创业扶贫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就业。

三、实施贫困群众满意度工程,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聚焦薄弱环节,重点实施惠民政策暖心、精准帮扶关爱、乡风文明培育“三大工程”,完善民生政策落实督查机制、精准帮扶联动工作机制贫困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实现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一是实施惠民政策暖心工程,建立民生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健全完善困难学生补助体系,严格落实“扶贫特惠保”, 搭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平台,稳定贫困人口危房改造政策,加大贫困残疾人扶持力度,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实现贫困群众老有颐养教、残有所扶、病有所医、住有宜居加强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不减力、不梗阻、不变调,切实落实到户到人。建立督查目标责任制度、台账管理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等工作制度,创新督查方式方法,着力构建民生政策落实督查机制。二是实施联动帮扶关爱工程,建立精准帮扶联动工作机制。创建我和你·携手奔康扶贫服务品牌,建立扶贫荣誉制度,强化干部帮扶、企业扶贫、志愿者服务社会组织帮扶,深化孝善扶贫,实施政府购买中介服务,凝聚帮扶关爱贫困户合力。构建监督员、巡查员、管理员“三员联动”帮扶工作体系,从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和业务科长中选取扶贫工作巡查员,从全市“两代表一委员”中选取扶贫工作监督员,从区县、镇办基层扶贫干部中选取扶贫工作管理员,对精准帮扶工作实行网格化、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动态监管、精准到位。三是实施乡风文明培育工程,建立贫困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四德工程”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改善贫困群众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院落和室内卫生整洁,提升贫困群众生活质量。建立贫困群众诉求信息收集、归类转办、督导落实、结果反馈工作机制,针对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及时予以解决,提升群众满意度面向扶贫工作巡查员、监督员和贫困群众,开展满意度电话抽样、入户调查测评,建立贫困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整体上水平。(淄博市扶贫办

 

聊城市“四抓四促”确保扶贫项目早日达效

 

    聊城市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将今年扶贫重点工作细化分解至各项目载体,通过抓方案实施、抓资金拨付、抓金融扶贫、抓片区建设,积极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确保早日达效。

    一、抓方案实施,促扶贫项目及早落地。2月初,召开全市扶贫项目管理培训会议,安排各县(市区)编制扶贫项目方案,目前各县(市区)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5月初将全部开工建设,力争8月底全部完工。坚持大项目引领,编制了彭楼灌区改扩建项目、金堤河交通扶贫大通道等十大重点扶贫项目方案,并已全部启动实施。新建5万个高效温室蔬菜大棚任务已分解到县,并纳入项目库;100个新建养驴场项目新增肉驴存栏近4万头。

    二、抓资金拨付,促扶贫项目及早实施。2017年争取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5亿元,市级财政列支5750万元,合计2.43亿元。中央和省级预算提前下达部分资金主要用于5个县、14个重点扶持乡镇。其余部分计划在268个贫困村开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在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项目;在20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项目。目前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为扶贫项目及早投入建设储备了丰厚“能量”。

    三、抓金融扶贫,促“输血”向“造血”升级。扶贫贷款总额实现稳中有升。2017年一季度发放富民农户贷金额483万元、富民生产贷金额2.04亿元。富民农户贷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基本持平,富民生产贷环比增长34.5%。中和农信针对贫困户小额贷款增幅明显,今年一季度贷款216.2万元,环比增长192.7万元,增长了8.2倍。金融扶贫“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四、抓片区建设,促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将全市金堤河流域、黄河滩区(沉沙池区)、黄河故道西片区和北片区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区作为今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持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切实改变片区贫困落后的发展局面。截止3月底,金堤河片区各帮包单位实施各类扶贫项目89个,已完工61个,投资2.14亿元;正在实施项目23个,概算投资1.18亿元;本年度将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25.5亿元;全长110公里的金堤河扶贫大通道堤上通道已全线贯通,103.8公里的堤下通道已完成清表、备土等工作,施工及监理单位已进驻现场,争取6月份建成通车。黄河滩区(沉砂池)片区完成各项投入2.38亿元(包含水利项目),完成扶贫项目63个;其中沉砂池旅游扶贫开发项目道路建设和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道路工程已完成总投资的32%;一期项目总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并立项,水土保持方案、可研报告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出具报告,环评报告已通过评审。黄河故道北片区危房改造、道路、产业扶贫等25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政策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21个贫困村结余指标1184亩、2.96亿元;2017年开展未利用地开发工作试点,21个村庄共查出未利用地1600多亩,复垦后可结余资金9000多万元。黄河故道西片区计划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15亿元。截止4月上旬,四大片区扶贫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已完成投资3.5亿元。(聊城市扶贫办)

编辑: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