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18期(总第255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0-27 11:23

  【脱贫攻坚先锋谱】

  张守英:扶贫路上的贴心人

  陈效中:金融扶贫让农民致富路越走越宽

  【经验交流】

  德州市唤醒沉睡资源 打造脱贫长效机制

  

  【脱贫攻坚先锋谱】

   

  张守英:扶贫路上的贴心人

  张守英,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她真心付出、诚心做事,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闯出一条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嬗变”之路,仅用一年的时间,全村38户贫困户、54口人就全部实现脱贫。张守英探索实施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在省市县广泛推广,在她的带领下,红泥崖村由一个“散乱差”的后进村跃升为县级先进村。

  以孝善为源,舍小家顾大家,勇挑脱贫攻坚重担

  1991年,张守英从邻村嫁到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红泥崖村。婚后,她孝亲敬老、与人为善、办事爽快,是村里有名的“好媳妇”。2000年,张守英担任该村妇女主任。2005年,张守英筹资15万元创办家纺加工车间,2007年该企业年产值已达160万元,利润70多万元,带动30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脱贫。2011年,张守英任该村支部书记,她计划用三年时间改善本村落后面貌,之后继续从商。2014年,张守英第一个任期届满离任在即,正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之际,她陷入两难选择:一边是贫困的父老乡亲;一边是企业的发展关键期,迫切需要她的回归。面对艰难抉择,张守英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富了不算富,乡亲富了才叫富。带着对全村父老的孝善之心,不顾家人和亲朋的劝说,毅然卖掉企业,连任村支书,全身心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扛起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担。

  要脱贫,必须发展产业促增收。面对多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现状,张守英立足传统农业村实际,多措并举,带领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多种扶贫产业,通过多种手段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不断夯实脱贫解困的产业支撑。她多方筹集资金80万元,建设了扶贫车间,开展手工煎饼加工业务,优先从贫困户中收购原材料,优先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扶贫车间打工。她积极争取,通过村企合作方式,在村里建设了一处35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年收入可达2.8万元,全部用于扶贫。她广辟途径,将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注入国有企业,折股量化后村集体收益也用于扶贫。借助该村紧邻3A级景区大青山的优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和采摘园、农家乐,邀请北京大地设计院对村野虎山片区进行规划设计,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村内成立电商服务中心,以村集体名义申请注册“红泥百花庄园”商标,为贫困群众网上销售花生、小米、煎饼等农产品。通过这些扶贫产业,全村平均每人每年增收500元以上,贫困群众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200元以上。

  以孝善为谋,解难事重长远,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

  张守英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突破口放到修路通水、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工作中,按照贫困村摘帽“五通十有”标准,组织村两委和党员干部逐项梳理,逐项弥补。谋划工程时,有孝心的她,总是以“孝善”情怀想问题、办事情,优先考虑老弱病残特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先后筹资500多万元,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道路一直是困扰全村的一大难题。过去,村内主街道一直是村南矿山石材外运的唯一出路,运送石材车辆穿行村内,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群众反映强烈,干群关系紧张,但改路占用谁家的地都不愿意。张守英上任后,便先从这个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难题做起。每天早晨四点钟,她便与两委干部一起勘察路线,白天时间入户与群众做工作,最终调出15亩地。为了筹钱,张守英挨个采矿点争取老板们的支持,并通过施工方垫资、村民酬劳等方式,筹集70余万元,在村西建成一条运输石料的专用路。石材运输的路打通了,但是村内大街依然破损坑洼,村民出行仍不舒心,特别是对老年人、残疾人非常不便。张守英硬着头皮多处奔走争取,东借西凑了43万元资金,用于硬化村内道路4320平方米,为乡亲们修了一条方便路、舒心路,实现村内道路户户通。

  全村一直未通自来水,村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讨论通自来水时,部分村干部考虑到集体资金紧张,建议先只铺设主管道,在主要街道上设置几个取水点,待资金宽裕后,再将自来水通到户。张守英认为,虽然这样可以节约2/3的建设成本,但对年老体弱的村民来说,到主街道挑水仍不方便。为此,她说服了部分村干部,又多方筹资94万元,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

  在改善村内环境面貌后,张守英又把目光聚焦到改善村民户内卫生上,将旱厕改造作为重要内容,积极争取上级改厕项目,挨家挨户动员开展厕所改造。经过多次调查,张守英发现每家每户改造一个三格式化粪池,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老年人没有能力抽取沼渣等处理物。于是,她决定在村内设置3处大的污水处理池,通过管网将全村的污水粪便统一进行处理,该模式虽然前期投资大,但一劳永逸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目前,主管道基本铺设完毕,正在着手入户安装蹲便器。

  以孝善为本,变“小孝”为“大爱”,创新互助养老扶贫模式

  结婚25年来,张守英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三代人同居四间屋,照料公婆周到细致,几十年如一日,从没任何怨言。孝敬的人干孝敬的事。脱贫攻坚过程中,细心的她发现村里失能半失能“老困孤”群体,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虽然通过产业扶贫实现了收入大幅增长,但解决不了实际生活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基于这一认识,她探索实行了以“邻里互助、居家养老、多元投入、脱贫解困”为内涵的互助养老扶贫模式,实现了“脱贫不离家、岗位送上门,养老不离家、服务送上门”,脱贫与解困同步解决。

  此后,张守英在村里推广这一模式过程中,发现“一对一” 照料,护理员能力上有富余,而失能老人无法全部得到纳入。为解决这个难题,她跟村两委商议,拓展延伸互助养老服务对象和内容,以村级幸福院为依托,统一配备厨具、洗衣机、床铺、电视、棋牌等设施,变“一对一”模式为“多对多”模式,变分散服务为集中服务,实现小院子供养、大集体关爱。目前,已投资4万余元将150平方的村级幸福院改建成为互助养老服务站,配套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4名贫困护理员每天都为23名贫困失能老人统一做饭,并定期到老人家中整理家务。担任护理员的贫困妇女每人每月可领取500—700元工资。对护理人员来说,就近就业脱贫,对失能老人来说,生活质量更是大大提高,能吃上热乎饭,衣服脏了有人洗,家里也干净了。

  张守英说,幸福大院、互助养老站,脱贫工作结束之后也要继续办下去,充分发挥互助养老优势,让老人不离家、在熟悉了一辈子的村环境中就可以幸福生活。

  以孝善为先,抓教育聚人心,引领好村风好民风

  百善孝为先。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张守英坚持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以弘扬“孝善”这一传统美德为突破,正村风、带民风。针对70岁以上有子女老人,推行孝善养老,设立孝德基金,成立孝善养老理事会,子女每月缴纳100—200元敬老赡养费,基金给予10%补助,一月一发放。构建起集体倡导、社会捐助、子女自觉养老的机制,既增加了贫困老年人收入,又引领了良好孝亲敬老社会风气。自去年10月份开展孝善养老以来,该村共募集孝德基金20000余元,为50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孝亲敬老金28930元。

  同时,张守英还注重教育引导群众,加强道德建设。在全村开展“尊老敬老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组建村文艺宣传队。每年春节,组织内容丰富的乡村春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良好村风。张守英始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使得她在父老乡亲的心中成为一个可靠、可信的“当家人”,凡事都信任她、拥护她。在她为人孝善、激情干事、一心为民的感召下,就连当初对她持怀疑态度的人,也纷纷服气、点头称赞,村风民风发生了嬗变,村班子的威信重新树起来了,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老百姓越来越团结,互帮互助、互相关爱蔚然成风。(日照市扶贫办)

 

  陈效中:金融扶贫让农民致富路越走越宽

  陈效中是沂南农商银行行长,他立足本职工作,强化扶贫模式和产品创新,坚持精准施策、产业带动,做好扶贫结合文章,先后走访贫困户1.76万户,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88亿元,带动792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银行参与、产业带动、普惠共赢”的金融扶贫之路。

  一、健全机制,夯实扶贫工作基础。一是创新实施“721”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对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别入户调查;按照诚信情况占70%,家庭收入情况占20%,其他基本情况占10%的评级指标,确定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健全信用档案,大力推行“阳光办贷”、限时办贷。截止到9月末,累计为4287户贫困户授信8795万元。二是开通信贷扶贫“绿色通道”,优先满足贫困户信贷资金需求。三是建立扶贫信贷工作联合推进机制,与县扶贫办联合成立金融扶贫办公室。四是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纳入各支行绩效考核,有效避免了“上冷下热”的问题,保障了扶贫工作进度。

  二、创新驱动,突出产业发展带动脱贫。重点围绕沂南县政府确定的现代农业、乡村旅游、转移就业、光伏扶贫四大扶贫主攻方向,创新扶贫信贷产品,注重内源式产业“造血”,助推产业发展,带动全面脱贫。先后以信用为基础,推出“富民农户贷”,以企业帮扶为纽带,推出“富民生产贷”,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出“旅游扶贫贷”,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推出“富民惠农贷”,形成了特色信贷扶贫产品系列,提供多种贷款和担保渠道,方式灵活,利率优惠。既强化了扶贫带动效应,又实现了扶贫带动向田园综合体深耕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转变。

  三、融入“六个一”工程,构建脱贫攻坚新格局。依托产品和服务优势,推行沂南农商银行“六个一”扶贫工程,加快推动实现村增收、户脱贫。一是支持建立扶贫就业点。依托“富民农户贷”,与117个扶贫加工点进行对接,签订金融扶贫协议,支持企业通过设立扶贫就业点带动贫困户脱贫。二是支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整合“富民农户贷”、青年创业贷、小额信用贷、农村产权贷等特色小额信贷产品,支持贫困户灵活选择创业项目。三是参与光伏扶贫项目。为参与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的农户和符合条件的商户,量身定制了“光伏贷”,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四是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点。在农村主干道、超市、村委会、社区等地,共布设“农金通”服务点362处,全方位提供社区金融服务、协理业务、自助金融服务、电商服务。五是参与设立家庭孝心养老基金。在重点帮扶村捐款并帮助筹集孝心款共计10.8万元。六是融入扶贫理事会运转。派驻我行客户经理与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和贫困户代表组成扶贫理事会,参与扶贫贷款的信用评级,监督扶贫项目的运转和资金的使用等,确保扶贫资金规范使用。

  四、做实做活结合文章,扩大扶贫普惠效应。搭建普惠渠道,延伸服务范围,将精准扶贫辐射到普惠金融的各个领域。一是将精准扶贫与党的建设相结合。以精准扶贫考验党员干部,成立“党员干部扶贫攻坚先锋队”,50名中层干部带头与760名贫困群众“结亲连心”。二是将精准扶贫与“家庭银行”相结合。大力推广“富民生产贷+家庭银行”模式,通过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三是将精准扶贫与农村产权改革相结合。紧跟农村产权改革步伐,率先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让农村“沉睡”资产变成了“活资本”。四是将精准扶贫与“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相结合。先后与184名省、市、县派“第一书记”对接,逐村落实信贷资金需求,累计为92个“第一书记”发放帮扶贷款1.35亿元,有效带动了整村脱贫。五是将精准扶贫与金融知识普及相结合。近年来,累计组织开展扶贫专题宣传、金融夜校、金融知识下乡等近200余场次,普及金融知识和致富信息,加快贫困户智力脱贫、精神脱贫,进而实现全面脱贫。(临沂市扶贫办)

 

  【经验交流】

 

  德州市唤醒沉睡资源 打造脱贫长效机制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村大多散乱脏小、集体经济空壳、群众增收困难、发展后劲不足,与此同时,这些村的空宅基、闲散地、边角地、废坑塘、旧场房等资源又长期闲置,缺乏利用。德州市通过唤醒沉睡资源,增强贫困村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产业发展、集体壮大、群众增收、村庄美化、组织坚强五赢目标,打造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目前,全市已实施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的村达784个,其中贫困村324个,整合沉睡土地16777亩(含水面4411亩),年可产生效益1120万元,仅此一项,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万元,贫困户年增收500元。

  一、强力推进,解决“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组织县、乡、村、户学习考察“村庄沉睡资源利用”先进经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目前,仅赴临邑县邢仙龙村学习的已有12个县市区32批次1600余人。另一方面,强力推进。年底前,所有重点村全部完成改造提升任务。目前,各县市区都已全面铺开。其中,乐陵市共有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69个,已有64个开工,开工率达92.8%。临邑县已在65个村整理闲散土地3400亩,占全市的31.9%。该县理合务镇将沉睡资源利用作为党委书记党建突破项目,实现了11个重点村全开工。

  二、多方筹资,解决“资金往哪里找”的问题。沉睡资源整合利用初期,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量。各县市区、乡、村、户千方百计多方筹资,主要有四股资金,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二是行业部门帮扶资金;三是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资金;四是镇、村集体和群众自筹资金。目前,全市启动实施“村庄沉睡资源利用”共投入资金6389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482万元,行业政策资金2377万元,企业资金270万元,自筹资金1260万元。如,乐陵市安排专项扶贫资金330万元,每个重点村启动资金5万元,并对启动早、推进快、实施好的重点村给予倾斜。

  三、多管齐下,解决“资源怎么整合”的问题。多数重点村没有发展规划,村庄占地多、废旧房屋多、荒洼地多,建新房不拆旧房、柴火随处堆放、坑洼地当成垃圾池等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规划引领。聘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对村庄及现有沉睡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对需要整合的土地、适合发展的产业,都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如临邑县林子镇聘请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对全镇村庄沉睡资源利用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打造“边成带、角成方、坑成塘”经济区。二是政企互动。政府出资,整合多村沉睡资源,引导企业共同参与开发。如临邑县理合务镇利用专项扶贫资金165万元,整合牛家、大蔺家等17个村(其中重点村11个)土地资源,组织格林西泰园林公司,种植绿化苗木157213株、经济苗木23880株。三是干群联动。村“两委”成员带头清理自己“一户一宅”之外的宅基地、闲散地,然后再清理自己家族内的,给群众做出榜样和示范,再动员其他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沉睡资源利用实施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主动拆除残垣断壁和乱搭乱建的良好局面。

  四、发展特色产业,解决“资源如何用”的问题。利用村庄沉睡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形成产业项目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一是发展特色种植业。根据沉睡资源土地规模、地块分布、土壤土质、灌溉水源等自然状况,与群众种植经验相结合,合理确定特色种植业作物种类,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高效益产出。如临邑县林子镇东张村,共整合土地101亩,其中64亩发展核桃+红薯、核桃+青椒套种产业,36亩水面种植旱藕,预计年收益可达24万元。二是发展特色养殖业。充分利用村庄坑塘和周边水源,借助水产养殖龙头企业提供的种苗、技术、管理等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如乐陵市西段乡张店村,整合闲置坑塘17亩,与孟氏渔业公司共建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公司提供虾苗、饲料以及饲养技术等,村集体和贫困群众年收益10万元。三是发展特色旅游。利用空宅基改造成农家乐,发展集采摘、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升为旅游服务者,增加务工收入。如禹城市房寺镇茂徐村成立了和乐旅游开发公司,利用沉睡资源打造垂钓中心,预计年收益5万元以上,贫困户年人均分红1000元。四是建设扶贫车间。对整合的成片宅基地,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设高标准扶贫车间,采取承租方式,每年获得固定收益。如乐陵市寨头堡乡盖家村投入3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建设3栋984m2扶贫孵化器车间,出租用于旅游帐篷加工,每年租金收益3.2万元,优先用于39户、69人脱贫。

  五、分类受益,解决“收益怎么分配”的问题。积极寻求沉睡资源利用各方收益最大公约数,根据扶贫资金、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大户)资金、自筹资金投入,村集体土地规模,贫困户参与程度和产业总收益,科学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建立倾斜性的收益分配机制,即在优先保障贫困户受益的前提下,兼顾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受益。一是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受益分配模式。村集体土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投入资金、负责销售,贫困户参与管理。如理合务镇,在17个村与格林西泰园林公司合作的绿化苗木种植项目,贫困户负责日常看护和管理,按公司、集体、贫困户5:2:3分配。二是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受益分配模式。村集体土地入股,或建设大棚、车间后对外承包,新型经营主体投入资金并管理维护,收益由村集体和新型经营主体共享。如临邑县林子镇东张村对整理出的37亩坑塘发展旱藕种植,对外承包租赁,村集体收益每年4万元。三是村集体+贫困户受益分配模式。村集体投入自筹资金,并以土地入股,贫困户负责管理维护,按约定比例分红。如理合务镇的194亩坑塘,发展水产养殖和莲藕种植,年收益37.5万元,按照村集体、贫困户4:6分配。(德州市扶贫办)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