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扶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31期(总第268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1-23 14:24

  【经验交流】 

  泰安市创新志愿者菜单式扶贫

  聊城市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

  省司法厅政策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

  

  【经验交流】

  泰安市创新志愿者菜单式扶贫

  泰安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发挥“菜单式”志愿服务“你点我供”精细化运作的特点,以力所能及、尽力而为、务求实效为原则,广泛动员和组织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投身精准扶贫活动。全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菜单式”服务站(点)6千余个,“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志愿者6万多人,每年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扶贫活动1万余场次,让贫困群众不花钱、不出门就享受到规范、专业、便捷、优质的志愿服务。

  一是政府“建厨备菜”,整合资源建平台。研究制定《关于开展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活动的方案》等文件,整合党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两支力量,借助“菜单式志愿服务平台”,通过“你点我供”的精细化运作,增强志愿扶贫的精准性。乡镇一级全部建立“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站,行政村设服务岗,开通“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热线电话8301111和网络平台,通过宣传栏、明白纸、网络等渠道,公布志愿者信息和热线电话,为贫困群众参与活动提供方便。

  二是贫困户“按需点菜”,自主选择补短板。一方面,对照 “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将志愿服务分为医疗卫生保健、就业指导、扶危济困、科技普及等12大类、126项,制成“菜单”。另一方面,用好建档立卡数据,扶贫部门列出需要帮助的贫困户基本情况,注明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志愿服务组织结合自身实际认领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补齐脱贫“短板”。

  三是志愿者“主勺做菜”,针对需求定措施。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的要求,突出抓好“医、房、学、业、保”五个方面。在帮扶形式上,由5至10名志愿者组成一个志愿者帮扶小组,直接帮扶到户,做到“四个一”:即一年解决一两件实际困难、帮助每户帮扶对象找到一个增收项目或就业岗位、一年制定一个改善生活的计划、一年入户走访不少于三次。在帮扶措施上,对生活困难的,进行适当的物质帮扶,确保贫困群众“两不愁”;帮助贫困家庭修缮房屋,增添防蚊、取暖等生活设施,改善生活条件;针对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开展助学志愿服务,确保在校学生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改善学习条件;针对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开展“薪火行动”暨“微阳助保”特困残疾家庭救助等系列助残志愿服务,为他们增添辅具,提高其生活质量,创造机会并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收入;针对贫困家庭的病人开展疾病救助志愿服务,通过开展社会募捐等筹资活动,尽力帮助他们战胜病痛,提高生活质量;针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老年弱势群体开展献爱心活动,采取做家务、拉家常、年节走访慰问等形式,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爱;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帮助贫困群众疏导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开展就业帮扶,通过培训技能、介绍就业、提供劳动岗位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泰山小荷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月亮家园”项目入选中国扶贫基金会ME公益创新计划;“彩虹村”助学项目2016年获得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四是严考核“用心评菜”,健全机制强激励。制定《泰安市志愿服务工作考核试行办法》《“菜单式”志愿服务站建设标准》等办法,由市文明办根据开展活动的数量、帮扶效果、贫困户的意见等,结合年底实地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分等次奖励。另一方面,把参与扶贫脱贫的情况作为衡量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标,依据志愿者参与“菜单式”志愿服务扶贫的时间和服务质量,评选全市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帮扶效果突出的,优先推荐为全省、全国最美志愿者候选人和全省、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以及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新泰市海燕慈善公益协会发起人李海燕荣获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类)荣誉称号。(泰安市扶贫办)

 

  聊城市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

  聊城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着力抓好今年3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和3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今后三年每年再建设1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及一批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确保到2020年全市70%以上的村庄达到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到2025年实现全市美丽乡村全覆盖。

  一、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强化经济支撑。把脱贫产业发展与富民产业发展一起谋划、协同推进,发挥新型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也带动非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以培育农产品品牌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户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特别是加快建设高效集约蔬菜温室,力争明年再建设5万个蔬菜温室大棚。把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与路域环境提升工程、小城镇提升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建设园式休闲农业、园林式景观农业、参与式体验农业等乡村旅游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二、协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转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建成好环境、养成好习惯。一是清洁田园。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地膜污染防治,严查违规销售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二是清洁家园。深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农民群众打造洁净环保的生活环境。三是清洁水源。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面完成徒骇河、马颊河沿线乡镇新建 25个污水处理厂的任务,有条件的县(市、区)推行城乡污水统一处理,对3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全部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三、协同加强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七改”(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工程,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扶贫工作重点村村容面貌。实施农村“户户通”硬化路工程,并与城乡环卫一体化、路域环境提升工作紧密结合,实行排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搞好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配套建设。制定统筹村庄道路、墙体、绿化等方面的维护更新保养办法,使村庄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走上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做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加强工作措施,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确保年底前全部通过省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认定。做好农村改暖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应农村实际的供暖模式,让贫困群众过好暖冬。

  四、协同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农村民生。加快建立完善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不断延伸,让公共产品惠及广大贫困群众。加强农村教育,进一步推进“名校办分校”等有效措施,优化调整农村学校布局规划,改善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学段贫困学生的帮扶机制,确保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加快推进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好“文化惠民三千”“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以房屋设施、仪器设备、人才队伍、服务功能、规范管理为重点,推进配置升级、能力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实施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加快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队伍转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四重保障”体系,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推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人员全覆盖”,积极探索和推进“邻里互助与集中供养”护理、孝善养老、志愿服务等创新方式,推动农村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农村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五、协同加强基层治理,促进和谐稳定。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自治组织负责、社会组织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增强贫困村治理能力。一是加强基层党建。以即将开展的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着重选好村级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村级班子,调整优化村干部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继续推进“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1+1”好支部共建行动等工作,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务监督机制,保障村级事务规范有序运行。二是培育引导“新乡贤”文化。注重调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工人等“新乡贤”群体的力量,发挥他们在组织经济发展、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村风、规范公共事务、教育引导村民等方面的作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孝敬、节俭、诚信为重点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开展“创文明村镇、建和谐家园”示范工程、“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以及“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制定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全力做好移风易俗工作。(聊城市扶贫办)

 

  省司法厅政策引导法律服务资源

  向贫困地区流动

  针对全省法律服务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省司法厅抓好政策设计,着力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拓宽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范围。

  一是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服务平台“全覆盖”。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召开推进会、开展专项督查,着力构建普惠型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努力实现“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近两年来,共转移支付政法专项资金9460万元,扶持52个财政困难县部分司法所基础建设。目前,全省91%的县(市、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0%的乡镇(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7%的村(社区)建成司法行政工作室,“12348”热线实现市级全覆盖,全省统一的“山东法网”上线运行,每月办理大量法律服务事项,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有效覆盖。

  二是着力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覆盖”。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联合省财政厅出台法律顾问补助经费管理办法、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办法,每年财政投入2.43亿元,全力推进贫困地区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目前,已为全省50047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84%。制定出台《山东省法律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印发《关于加快解决部分地区公证员不足问题的通知》,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加快解决部分贫困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出台《山东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全省司法鉴定机构为贫困群众提供免费鉴定服务。加快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布局调整,全省96个法律服务所从城区向乡镇转移。

  三是着力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全覆盖”。深入贯彻实施《山东省法律援助条例》,推动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经济困难认定标准降低到上一年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执行,法律援助覆盖面由3.4%提高到6.1%,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全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全省14市积极跟进,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着力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建成法律援助工作站3786个,构建完成“法律援助半小时工作圈”。同时建立考核制度,把法律援助机构参与扶贫工作情况,纳入全省法律援助综治考核重要内容,起到了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的效果。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与扶贫等部门积极联系,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建立信息对接机制,对老年人的困难群体发放法律援助“绿卡”,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7万件以上,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省司法厅)

编辑: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