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客户端下载

山东扶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32期(总第269期)

来源: 宣传信息组 2017-11-23 14:37

  【脱贫攻坚先锋谱】

  耿进平:与贫困斗争30年的村支书

  刘保吉:“愚公书记”的“绣花”功夫

  

  【工作动态】

  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脱贫攻坚先锋谱】

  耿进平:与贫困斗争30年的村支书

  耿进平,东平县银山镇耿山口村党支部书记。30年来,他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矢志建设幸福家园,全村民营企业发展到73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耿山口村成为全县明星村、示范村。他先后累计捐资2000余万元,大力兴办村级富民产业、养老事业,广泛开展助学兴教、扶贫济危,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持之以恒的为人民谋利益、增福祉,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爱心书记”。

  扶贫济困,几十年初心不改

  “一大村人就是一个大家庭,支部书记是当家的,就得帮贫困户度难关,为全村人谋福利。”这是耿进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耿进平能有这样的境界并非偶然。小时候家里贫困,八口人只有一张床,18岁当兵之前一直睡在茅草打的地铺上,经常得到东邻西舍的接济帮助,这时刻激励着他回馈乡亲、服务百姓的信念。

  致富之后的耿进平,最牵挂的是贫困群众,把扶贫济困作为一份责任和义务。村民邵士芳夫妇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他就每年提供12000元生活费,逢年过节上门探望;村民耿雷生活困难,他一次性资助2万元,帮其购车跑运输;邻村村民陈保山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60多岁的老人孤苦伶仃,无力支付巨额医药费,他送去6万元,让他安心养伤;肖庄村贫困学生孟祥轲考上清华大学,却为学费发愁,他带头捐助1万元,并召集爱心人士为其捐款几万元……

  “百善孝为先”,为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浓厚氛围,倡树良好的村风民风,他给本村7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生活补助人均400元,两年开展一次“孝老好媳妇”评选活动,个人出资颁发奖牌、奖金;对镇敬老院70多位老人每年购置四季服装,添置被褥,每人每年发放480元的补贴,逢重阳节请艺术团队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据统计,仅在资助老人方面,累计捐资600余万元。

  助学兴教,培壮脱贫致富根基

  治贫先重教,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民生底线,也是脱贫的根本之举。对发展教育,耿进平有着更朴素的理解,他常说“办好教育是最大的功德”。多年来,他高度重视村级教育发展,先是筹资90多万元把原本破旧的村小学从山沟里搬出来。2003年,又投资16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修缮,把偏远的村级小学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

  自1993年以来,他任村支书的工资全部都直接拨给学校,用于资助贫困生,自己从未领过一分钱;对村上考取专科以上的学生给予每人每年2000至3000元的资助,对特别困难户的学生,给予大额资助。从2010年起,每年向镇教育发展促进会捐资6万元,助力全镇教育事业。

  热心公益,已俨然成为一种习惯。他义务为村民购置优良麦种,改良种植结构;自掏腰包为村民安自来水,改善饮水条件;每年为村民交纳一半以上的合作医疗款、养老保险金;资助9个邻村架桥修路,在个人企业中优先安排贫困村民就业。

  “只要群众需要,他从未说过不字。”这是群众对他朴素的评价。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人人热衷公益,改建学校、修路架桥、建设广场、扶危济困等,个个冲在前面。

  建设社区,整村搬迁“挪穷窝”

  耿山口村地处黄河滩区,历史上曾遭受多次水患,因为频繁被淹,不断重复着“抗洪—重建—抗洪”的悲情轮回。搬离滩区才能长远发展,才能安居乐业。搬迁,成为群众最殷切的期盼,也是耿进平矢志不渝的目标。

  2015年,为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全,山东省开展迁建试点。耿进平得知消息后,马上抓住机遇,实施村庄整体搬迁工程,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社区建设。

  新社区同步建设居民楼、综合服务楼、老年公寓、幼儿园、商业街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为打造精品工程,让群众住的更安心、更舒心,他毅然捐资1000万元用于社区建设。房屋按抗8级地震设计,居民楼全部安装中央空调、电梯、燃气等。社区自2016年3月10日开始动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31栋楼房已基本具备入住条件,正在完善配套设施。目前,全村已完成分房工作,近期即可搬迁。

  社区建设工程量大,投资额约3.8亿元,为避免出现贪腐问题,建设伊始,他就带领村两委成员签下廉洁保证书,并制定了六条“铁律”:一是社区建设不能出现死亡事故;二是质量创市级以上优质工程;三是两委成员不能出现沾贪捞抓,不能出现吃回扣,不能出现以权谋私;四是做到平安、和谐、文明搬迁,保证困难群众住得上房、住得起房;五是能让多数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能让困难户脱贫;六是村集体能拿出一定物业费贴补群众,确保社区顺利运转。

  发展产业,拓宽致富路径

  产业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产业带动,易地搬迁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产业支撑,脱贫人口增收才能有持续保障。耿进平常说:“搬进新社区,仅仅是让群众实现了安居,只有再让群众有活干、有收入,安居更要乐业,这样搬迁工作才算真正成功!”

  早在几年前,他超前谋划,在镇工业园区先后创办欧雷航空运动器材、长宏制衣、健承生物制品等企业,能吸纳1000人就业,新社区和工业园区相距仅有2公里,“两区共建”模式已经成型。为增加群众收入,安置村内劳动力,他在建设社区的同时,着手对老村庄搬迁后腾空的土地进行规划,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经营公司化,发展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等,培植多元化发展的农业经济体,实现一村多业。

  面对未来发展,耿进平表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关键、最主要的是让群众安居乐业,今后将更加注重“共享发展”的制度设计,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让大家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泰安市扶贫办)

 

  刘保吉:“愚公书记”的“绣花”功夫

  刘保吉,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双泉村党支部书记,他发扬“大寨精神”,凭一副铁脊梁、硬骨头、牛脾气,带领村民抠土垒田、兴修水利、凿山修路、发展产业,42年如一日,把一个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水源奇缺、道路不通的特困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双泉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水土保持千佳村”、“山东省文明村庄”、“山东省精神文明村”“淄博市造林绿化十佳村”、“沂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带头村”等荣誉,刘保吉被人们亲切誉为“愚公书记”。

  发扬人定胜天精神,绣出一幅水利富民的发展蓝图

  双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从字面上让人似乎看到“清泉石上流”的田园美景,但这只是双泉人的美好愿望。实际上,“男人打水满山转,妇女等水搓麻线”才是双泉村缺水的真实写照。

  上任伊始,刘保吉就带领村民漫山遍野寻找水源,连续打了20多眼井,仅有一眼井有水,每小时才出3方水,根本解决不了全村700多口人的吃水问题,更谈不上农业灌溉。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他与水利专家制定了白马河引水入村的方案:先修一条200米长的引水渠道,然后通过三级电灌将水送到垂直高度168米的山上。经过预算,需要投工25万个,建机房3座,铺管道350米,建渠道6.5公里。尤其是整个渠道要建在35度坡的半山腰青石板上,对一个仅有300名劳力的小村来说,这样一项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村民们打起了退堂鼓。

  “大家伙问问程兴发,他用拖拉机从白马河里拉了一车水,浇了一棵杏树就卖了150块钱。干还是不干!”刘保吉说这话的时候是1982年。村民们一听来了劲头,跟着刘保吉一干就是三个年头,终于把水引到了双泉村。

  2003年,刘保吉又聘请水利专家,将三级提水改建为一级提水。在此基础上,2006年完成了8000余米管道铺设及节水灌溉等配套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用水条件。2012年以来,在刘保吉的争取下,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并率先实行水价改革,成立供水协会,全村用水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40多年与水斗,大家都叫他“愚公书记”。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绣出一道美丽乡村风景线

  双泉村地处大山腹地,三面环山,境内山高坡陡、水源奇缺、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再下手!”这是刘保吉定的规矩。他发扬“大寨精神”,向土地要效益,带领全体村民,手搬背驮,挑石运土,挥镢锨,舞镐头。刘保吉不断地给大伙鼓劲,“昔日愚公能移山,如今咱也能造地”。他处处带头,扁担、箩筐用坏了一大堆,脚板和肩膀上磨出了铜钱厚的茧层。冬去春来,三年寒暑,凭着艰苦奋斗精神,全体村民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整成了近800亩土层厚、 堰头高、能排能灌的倒流水梯田。

  双泉村有17个自然村,生活在双泉崮顶上的就有150多口人。因山高路远、土地贫瘠,逢灾必逃荒,逃荒必要饭,双泉村“穷”出了名。刘保吉把山上的年轻人搬下来,分了宅基地、责任田,逃荒的少了,生活条件逐年变好,年轻人大多找上了媳妇。

  “挑沙用称杆子,每个人200斤!”这是刘保吉的工作标准。村里的山果一直用小推车运出村,村民们早已受够了土里来泥里去之苦。刘保吉决定大干一番,解决全村的道路问题。1997年,他跑了多个部门,到处化缘,争取来了100万元。为节约资金,他动员村民出义务工,把任务量定在了人头上。经过全体村民两年半的艰苦努力,修成了一条7里多长7米宽的水泥路,村里的山果运出去了,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这条路也被命名为“裕泉路”。

  2002年,刘保吉对村内2.5公里街道进行了全部硬化。2008年,沿着经济林新修硬化生产路7条,达12000多米,修建了通到山顶的生产路4000米,开发荒山300余亩,架设线路2000多米,修建了10个100方以上的蓄水池,2012年依托牛郎织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条条环山公路蜿蜒而上,形成一道山顶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花园环绕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绣出一幅跨越崛起的致富画卷

  “只有走在前面,才会有钱可赚”。在脱贫奔康的路上,双泉人对刘保吉无比信任,“刘书记爱琢磨,能接收新鲜事物,我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每次都没落下。”七十年代末,他带领大家种地瓜,让村民吃饱饭。随后建了个大型储藏窖,家家育地瓜苗、卖地瓜苗;八十年代,发展地边桑,带领村民养蚕、卖蚕茧,还在山地上种花椒;九十年代,发展红富士苹果、大樱桃种植,村集体办鞋厂;新世纪头十年,发展有机果品,果品质量和价格翻番;近十年,他瞄准双泉生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到燕崖双泉,等于没来沂源”的旅游宣传口号叫响淄博全城。

  近年来,生态旅游持续升温,刘保吉看到双泉生态优势, 2014年,他利用废弃鞋厂,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听翠轩”,“用我的樱桃园换你的樱桃园,你相中哪块就哪块。”为解决停车场问题,刘保吉舍小家顾大家。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打造“一心三圈”(即“醉美双泉”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文明村居观光圈、生态产业观光圈、自驾游观光圈),使双泉村成为果品采摘、休闲住宿、旅游观光、艺术写生的好去处,并以租赁经营、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2016年,刘保吉又将闲置的老学校出租给了一家酒厂,建设沂源双泉醉美酒庄,开发果酒、发酵白酒,要打造名副其实的“醉”美双泉。

  “采摘游要优先安排给贫困户,让他们卖个好价钱!”刘保吉时刻挂念着贫困户。村里有几个年龄较大的五保老人,他安排干得动的当村里的保洁员。为了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问题,2007年刘保吉成立扶贫互助社,在全县第一批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也是山东省第一批扶贫互助社, 10年来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借款107万元,让24户贫困户通过上项目脱贫致富。

  为了把“双泉”旅游品牌叫响,他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宣传活动。“刘书记干了40多年的村支书,‘愚公书记’在沂源家喻户晓,也是双泉旅游的一张宣传名片。”沂源醉美双泉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艾伟说道。近几年,双泉村主推“沂源大樱桃”和“高山糖心沂源红”两大品牌,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发展订单式果品营销模式,辐射带动全村整建制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双泉村新建农家乐5家、自驾游宿营地1处,吸引各地游客约2万人次,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淄博市扶贫办)

  

  【工作动态】

  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特别是滩区迁建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脱贫攻坚“八个精准”的总要求,将滩区迁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蹄疾步稳,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是推进机制初步建立。根据省编办批复,省发改委组建了滩区迁建推进组,从发改、财政、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抽调9人,集中办公,全力攻坚。省直成员单位和相关市县也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工作人员,初步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责任体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制定印发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3个办法,协调省直成员单位加快编制专项方案,指导滩区迁建工作。省财政、国土、住建等部门先后印发实施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社区建设等政策文件。加大资金筹集力度,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3.97亿元已拨付到位,远快于项目进度。

  三是前期工作快速推进。召开专题推进会并多次赴相关市县现场督导,实现两轮督导全覆盖。28个村台工程实施方案全部通过黄委复核,提前2个月完成批复;14个外迁项目县、42个安置社区全部启动实施方案编制,3个县完成市级批复,2个县完成评审,其他年底前完成批复;筑堤保护工程正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汇报衔接;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

  四是项目开工超过预期。年内计划开工17个村台,截至10月底已开工18个;年内计划开工13个外迁安置社区,目前已开工6个,年底前再开工14个,争取总数达到20个。滩区迁建涉及的7个市年内都将有工程开工建设。(省发展改革委)

编辑:刘栋